幼儿园变私塾是场糊涂的爱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6-05-0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据媒体报道,某幼儿园变身私塾主授传统国学。国学涵盖着我国各历史时期传统学术文化的精髓,对幼儿进行国学教育无可厚非,但倘若不顾幼儿身心发展规律与学习方式的特点,不加研究与选择地把国学抛给孩子,而且把课程变成以诵读国学经典为主,那就值得商榷了。

    国学博大精深,泛指传统的中华文化与学术,包括中国古代的哲学、史学、文学、礼俗学及书画、音乐、建筑等诸多方面。有些幼儿园主张国学教育,往往首先想到的是诵读《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等国学经典,以为读读经典便能弥补孩子现代社会道德教育和传统文化缺失的需求,这其实是一种想当然的良好愿望。

    姑且不论这些国家经典的内容哪些适合幼儿,单说以诵读的方式进行传授,便是为难幼儿了。从儿童思维发展过程来说,整个学前期儿童的思维都是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学前末期也只能有抽象逻辑思维的萌芽。试想,让幼儿坐在小板凳上跟着老师诵读无法懂得的经文典籍,处于一个声音和文字符号刺激的世界里,除了能训练记忆力外,想来并无太多所得。幼儿牺牲了游戏和欢乐,换来成人想当然的满足,这难道不是对幼儿的伤害吗?

    幼儿是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来建构经验、认识世界的。我国幼儿教育专家张雪门和陈鹤琴都特别关注幼儿经验的获得,认为直接经验的获得,既不是由于言语,也不是由于书本,而是由于行为。间接经验一定要有直接经验做根基才能被吸收成为个体自己的经验。譬如没有被冷风吹过的人或没有和冰接触过的人,断不能想到北冰洋的冷。

    国学经典确实蕴含着丰富的道德礼仪教育内容,但借希望于反复诵读而内化于心是不符合幼儿实际的。幼儿对品德的学习,不能借助概念符号,而应还原为实践探索过程,让幼儿在行动中学习和感受。比如,在游戏活动中,帮助幼儿了解基本行为规则或其他游戏规则。在日常生活中,成人以身作则,以尊重、关心的态度对待自己的父母、长辈和其他人,引导幼儿尊重、关心长辈和身边的人。在重阳节等传统节日,引导幼儿在丰富的活动中感受孝敬老人的礼仪传统,等等。

    此外,幼儿园课程主张以国学教育为主有失偏颇,如果以诵读经典为主就更为不妥了。国学固然凝聚着传统学术文化的精华,但这些抽象的语言文字符号转化为幼儿可探索感知的实践活动,必然要下一番研究功夫,不尽心尽力者不易为之。而更为不可忽视的是,幼儿园的教育要求德智体美互相渗透、有机结合,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大领域综合发展,强调某一方面就会忽视其他方面,幼儿获得的学习与发展也就是不全面的。

    由此看来,如果不能领会幼儿的身心特点和学习方式,即便从良好愿望出发主张诵读经典,也只是一场糊涂的爱。若是抱着以“国学特色”招揽生源而为之,就更不应该了。